《“健康中國2030”規(guī)劃綱要》提出,
2020年我國人均預期壽命達到77.3歲,
2030年將達到79歲。
哇塞,
一想到以后自己會活得長長久久,
就覺得無比激動呢!
然而,
快樂總伴隨著痛苦,
這才是人生的主旋律。
全國老齡辦披露,
根據(jù)測算,同樣是3年后的2020年,
我國空巢老人將達到1.18億,
失能老年人將達到4200萬。
生活越來越好,生命越來越長固然令人欣喜,
但這也表示社會老齡化已是刻不容緩的問題
先看一組數(shù)據(jù)。
衡量老齡化壓力的重要指標,是老年人口占比。當60歲以上人口,占總人口比例超過10%時,社會就進入老齡化。我國許多省市的老年人口占比,早已超過這個標準,成為老齡化問題的“重災區(qū)”:
▲ 江蘇、四川和浙江的老年人口占比都非常高
另外一個重要指標,則是老年撫養(yǎng)比。目前我國的老年撫養(yǎng)比為13.7%,也就是說,每100個勞動年齡人口,就要撫養(yǎng)13.7個65歲以上的老年人。重慶、四川
江蘇、山東、遼寧、湖南、天津青海、新疆、西藏、寧夏
雖然這一比例在不同省市間差異巨大,但不可否認的是,越是人口稠密的發(fā)達地區(qū),老年撫養(yǎng)比帶來的老齡化壓力就越大。在以億計算的老年人口中,最受關注的群體是:失能老人和空巢老人。
18.3%失能老人1.吃飯2.穿衣3.上下床4.上廁所5.室內(nèi)走動6.洗澡
這六大生活指標至少一項不能完全自理,必須依靠他人照料的老人,稱為失能老人。
根據(jù)國家測算,失能老年人口將持續(xù)增長,2020年增至4200萬,2300年增至6168萬,2050年增至9750萬。
51.3%空巢老人
無子女照顧,獨居或僅與配偶居住的老年人,稱為空巢老人。
空巢和獨居老年人口也將持續(xù)遞增,2020年增至1.18億,2030年增至1.8億,2050年增至2.62億。
另外,80歲以上的高齡老年人口也不斷增長,2020年增至2900萬,2030年增至4300萬,2050年增至1.08億。
“你爸躺在地上,而你在通訊錄里”
“哀哀父母,生我劬勞。”孝敬父母,天經(jīng)地義,可如今,在父母身邊盡孝道,似乎越來越困難……而最近一篇《空巢老人:你爸躺在地上 而你在通訊錄里》的報道戳中了很多人的淚點:
65歲的朱阿姨一人照顧癱瘓老伴已5年了,有一次老伴從床上掉到了地上。朱阿姨折騰了20多分鐘根本整不動。女兒遠在成都,親朋都在熟睡,剛強了一輩子的朱阿姨去央求兩位保安,一再保證即使出了問題也和人家沒關系,才把老伴搬到了床上。
張阿姨每天也不讓自己閑下來,獨生女畢業(yè)留在廣州,老伴去世后她更怕家里的靜。收音機、電視從睜眼開到閉眼,還特意花幾千塊錢買了條小狗,就為了自己說話時,有個“應聲”的。女兒離家13年,在張阿姨的手機通訊錄里始終叫“啊”,因為能一直排在第一位。
67歲的陳阿姨胃潰瘍穿孔,和老伴一商量,不想讓在美國的兒子惦記,偷偷辦了入院手續(xù)。兒子來電話,“媽,你在家呢?咋這么半天才接電話呢?”“媽在廚房擦瓷磚呢,沒聽見!”陳阿姨最后一個字說完,用牙咬住了下嘴唇,就怕兒子聽見自己的哽咽聲。
79歲的柴大爺和老伴就怕生病,花錢遭罪都是第二位,關鍵是給孩子們添麻煩。前年柴叔做了手術,孩子們都孝順,和單位請假耽誤了工作。從那以后老倆口想通了:出錢出力都幫不上孩子們,只能把自己“整明白”,不添麻煩就是最大的幫忙了。
當我們在北上廣深打拼時,當我們享受青春時光時,這就是遠在家鄉(xiāng)的父母的生活常態(tài)。不敢病、不敢老、不敢報憂,他們曾經(jīng)是我們幼時頂天的英雄,他們現(xiàn)在依然想為我們分憂解難,可他們也正默默承受著“老無所依”的孤獨和無助。他們,是空巢老人,也可能是未來的你我。
空巢老人如何才能不空心?
調查顯示:心情暗淡、沮喪、孤寂,食欲減低,睡眠失調,脾氣暴躁或愁眉不展,不好與人相處,一些空巢老人甚至想到了自殺。而近年來,“空巢老人因孤獨頻繁報假警”、“空巢老人在家中去世無人知曉”、“空巢老人被騙光養(yǎng)老積蓄”等等相關新聞偶見報端,令人難過不已。
我們常常輕易對朋友說出‘我愛你’,卻往往忽視了及時向至親的父母表達愛。遠在千里的游子,如何讓“空巢老人”不空心?一位叫@劉元通分享:空心需要愛心填。
有句古語,父母在,不遠游,常被用來勸誡即將遠行闖蕩的人。日前爆出一條新聞,似乎就是這句話的生動寫照。一位65歲的老人,凌晨三點因抱不動摔在地上的老伴,只能暗自落淚神傷,而距離遙遠的獨生女兒,只能躺在通訊錄上。
父母在,到底應不應該去闖蕩,確實是許多青年心頭解不開的謎。父母往往不會勸阻兒女去闖世界,而子女大多也并非沒有考慮父母,只因想闖出一片天給父母更好的生活。而在沒有為人父母之前,一些青年對于父母的愛,理解得略有片面,有的認為多給父母一點生活費和物質上的東西就可以了。殊不知,父母的“空心”恰恰并不需要這些,他們的付出或許只想聽到子女愛的回響和精神上的關懷。
實際上,父母在不遠游下一句常被人忽略,“游必有方”。這個“方”,應當就是對父母物質和精神的雙重的妥帖安排。絕不能認為父母不愁吃喝就是做到位了。當然,除了青年自己,社會也要多幫助他們分擔養(yǎng)老,比如可以大力推進社會化的養(yǎng)老服務,讓養(yǎng)老方式更加多元,為青年們的熱血奮斗,營造更加寬松適宜的空間。
“子欲養(yǎng)而親不待”,這可能是人世間最悲哀的一件事了。那種無力感、無法逆轉的后悔和痛苦,是任何世俗的成就都無法抵消的。
最簡單的幸福就是“在一起”,所以,趁著父母尚在,有空多陪陪父母,多和他們打打電話聊聊天。父母在哪里,家就在哪里。不要等到失去再追悔莫及,不要讓遠在家鄉(xiāng)的父母成為空心的空巢老人。